强且治久者,鲜卑胜乌桓
五胡乱华,中原大乱;衣冠南渡,晋帝播迁。北方先后建立十六国,匈奴的前赵为首,最后以鲜卑人建立北魏收官,由北魏分化出来的北周统一全国,出自北周的杨坚建立隋朝,中国进入了隋唐朝代。从北魏到北周(公元386-580年),鲜卑的政治势力实际控制北方长达二百年之久,同样由北魏分化出来,和西魏北周并立,由汉人建立的北齐统治中原时间不到三十年(公元550-577),五世纪和六世纪南北对立是北魏和东晋、宋齐梁陈的对立,也是鲜卑族政权和汉人政权的对立,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。遗憾的是,与北魏相关的史料不多,研究起来颇为困难,笔者的老师张金龙教授著有《北魏政治史》,洋洋洒洒九大卷,也慨叹北魏史料匮乏,除史籍记载外,不得不借助考古发现充实研究成果。
关于北魏最重要的史料是列入二十四史的《魏书》,它认为北魏是正统,南方的政权是假政权,不正统。所以把东晋叫“僭晋”,宋齐梁叫“岛夷”,宇文氏建立的西魏干脆不书。《魏书》之前,北魏大臣崔浩也尝试写过魏史,但遭到强列攻击,结果是本人身死,满门抄斩,悲惨至极。崔浩官至司徒,辅佐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讨,在剿灭北凉和夏政权上立有大功,著有《国纪》,这本书的内容不得而知,但拓跋焘在位时,北魏立国时间不长,《国纪》所述应是北魏早期历史。《国纪》被刻在石碑上并置于闹市让大家观看,得到的评价是“备而不典”,于是就把崔浩等人杀掉了,“真君十一年(公元450)六月诛浩,清河崔氏无远近,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,皆浩之姻亲,尽夷其族。”那么,什么是“备而不典”?到底《国纪》中写了什么犯忌的内容呢?笔者做一下推测,可能是关于鲜卑劫掠和落后习俗犯忌。太史公和班固讲匈奴的时候,开篇就说:“其俗,宽则随畜,因射猎禽兽为生业,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,其开性也”(太史公)。班固抄之,”其俗,宽由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,急则人习战蓖以侵伐,其天性也“,就是说匈奴急了就抢,那早期的鲜卑是不是也爱抢呢?答案是肯定的,《后汉书-乌桓鲜卑传》有多条相关记载;其二是落后,体现在”无文书“,没有鲜卑文字; 特别是其“收继婚”制度令汉人为主的中原地区人民不耻,《汉书-匈奴传》记载,西汉征和四年(公元89年),即贰师将军李广利降匈奴第二年,西汉派到匈奴的使臣面对质问回答道:我朝皇帝的太子和丞相争斗,皇帝杀了丞相,”此子弄父兵,罪当笞,小过也。敦与冒顿单于身杀其父代立,妻后母,禽兽行也“。”妻后母“是匈奴的习俗,乌桓也有,“其俗妻其后母”,还多了一条“报寡嫂”,就是说嫂子死了,其他兄弟可以娶其为妻,而鲜卑呢?《后汉书》记载“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”。当老百姓在街上看到这个石碑,明白了上面写的内容,可能会说,哎呀,原来我们这个朝廷早先这么落后啊,伦常关系这么乱,真是丢人,啧啧啧。民间议论传到鲜卑贵族耳朵里,再翻舌给皇上听,于是便在统治集团内部激起广泛的羞耻和愤怒,崔浩等人的悲惨命运也就决定了。推测是推测,真相如何,可能要成为千古之谜了。
《魏书》的一个亮点是在《官氏志》中记载了鲜卑姓氏的变化,笔者将有趣的列在下面:
拓跋氏改为长孙氏,到魏文帝(公元471-499在位)时,又将拓跋氏改为元氏;
其它:伊娄氏(伊氏)、丘敦氏(丘氏)、车焜氏(车氏)、丘穆陵氏(穆氏)、独孤氏(刘氏,注:北周八位柱国将军之一的独孤信的四女儿是唐高宗李渊的母亲,七女儿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,隋唐王室有鲜卑血统。)贺赖氏(贺氏)、若干氏(苟氏)、若口引氏(寇氏),他骆拔氏(骆氏)、俟力伐氏(鲍氏)、阿单氏(单氏)、贺拔氏(何氏)、扈地于氏(扈氏)、须卜氏(卜氏)、库狄氏(狄氏)。
还有一个吐谷浑氏,《北史卷八十四 吐谷浑》记载,吐谷浑是辽东鲜卑徒何涉归的庶子,哥哥弈洛韩(晋书作“环”),是十六国期间前燕的开国皇帝,弟弟若洛廆,父死后,三弟继父位,“是为慕容氏”,后因兄弟相争,吐谷浑率部西去,到陇上、河湟一带定居,”遂徙于上陇,止于枹罕(今甘肃省临夏)。自枹罕既甘松,南界昂城,龙涸,从洮水西南极白兰,数千里中,逐水草,庐帐而居“。学界有观点认为是今天土族在前身。
关于鲜卑的起源,《后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将鲜卑和乌桓并列(《三国志》把乌桓称作“乌丸”),但乌桓比鲜卑更早出现,汉武帝在位时期,霍去病大败匈奴,专门设立了乌桓校尉这个职位,让乌桓族人为汉朝监视匈奴的动向。《汉书-匈奴传》又记,汉武帝死后不久,在汉昭帝始元六年(公元前81年),“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......汉复得匈奴降者,言乌桓尝发单于冢,匈奴怨之,方发二万骑击乌桓“,汉朝利用匈奴乌桓相攻时机,派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征,”乘乌桓之弊,击之,斩首六千余级,获三王首......"。到了西汉末年,因匈奴势力仍在,经常有西域国人、汉人、甚至乌桓人亡入匈奴,引起汉朝警觉,汉哀帝元寿二年(公元1年),朝廷派人到西域宣布禁令,今后不许包括乌桓在内的四种人进入匈奴。这说明乌桓在西汉中期很是活跃,周旋于汉匈两大势力之间,不仅如此,乌桓还负责管理鲜卑诸部,《后汉书志二十八-百官》在护乌桓校尉条下的应劭注解写道:“拥节。长史一人,司马两人,皆六百石。并领鲜卑......《晋书》曰:汉置东夷校尉,以抚鲜卑“。
乌桓势力在东汉末年遭到毁灭性打击,那时乌桓势力正强,又有一个名叫蹋顿的勇武首领,整合从中原一带大量逃来的汉人,不断向东汉发起进攻;曹操和袁氏争雄,袁氏败绩,残余势力也逃入乌桓,这岂是曹操能容忍的?于是在建安十一年(注:三国志记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,后汉书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),曹操亲征辽西,”大破蹋顿于柳城(今辽宁朝阳),斩之,首虏二十余万人“,袁尚等人稍后也被杀。这是《后汉书》记载,《三国志》记得更具体,不仅有战况的描述,蹋顿被临阵斩首,对战后乌桓的安置情况也有说明,将在幽州、并州一带居住的“乌丸万余落,悉徙居中国“,加入中原王朝的部队,行军打仗去了。
从这些史料看中,乌桓失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错估了自己的实力,自身虽强,但还不足以强过曹军;容留曹操的政治对手也是大忌,本想利用逃来的袁尚一起击败曹氏,进军中原,结果是袁尚被杀,自己的整个部族都跨掉,而且再也没有恢复。
鲜卑在东汉末年也曾强大一时,主要原因是出了一个历害的首领檀石槐,熹平六年(公元177年),在山西北部及山西和内蒙交界一带(高柳、云中、雁门)大败汉军,杀伤数万人,三位汉将各带数十人奔还。但没过多久,檀石槐死,鲜卑又归于沉寂。首领强部落强,首领死部落衰,这似乎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发展一个共性。发生在西晋末年的”八王之乱“是鲜卑族”翻身“的重大时机。是的,东汉末年的黄巾军为害中原,造成天下三分的结果,但其破坏性远不及“八王之乱”,看司马光的记载真是令人胆寒,战事频繁且惨烈,洛阳长安屡经摧残,把宫女杀死,人肉充军粮,这种吃人的的记载要到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才能看到了;东海王司马越余部十余万人护送其灵柩回胶东,在苦县(河南鹿邑县)被汉赵石勒所部追上,激战之后,这十余万人全部被杀!中原大乱,鲜卑也加入争夺政权的行列,但过程并不顺利。除北魏(对应三国魏,史称后魏)外,还有五个政权由鲜卑族建立,他们是南燕、西燕、后燕、前燕和南凉,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原和关中的两侧,即河北东北部、辽西,西部的甘青一带。匈奴人建立前后赵很快跨掉,氐族势力强大起来,在其首苻坚带领下差点统一全国。公元338年,鲜卑拓跋部在盛乐(今内蒙和林格尔)建立代国,但不幸被苻坚所灭,时在公元376年,十年后又复国,经过几十年军事斗争,消灭匈奴人建立的北凉,统一了北方,最后由分化出北周统一了全国。
从地形上看,中原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好,包括汉人在内的多种民族相断展开争夺,汉民族以特有的文治武功占上风,但如果中原内乱,又逢蛮族势大且有英武的领导人指引,蛮族又可能进军并掌握中原政权,但要长治久安又必须实行汉人的制度和文化不可。隋以前,北方蛮族当中,匈奴乌桓鲜卑的势力突出,其实还有一个羌族也很厉害,只是在东汉受到打击,没有形成致命的威肋。鲜卑通过北魏王朝融入中原文化,到了隋唐,对主原的主要威胁转为突厥族和西部的吐蕃,那是后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