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庄里的四纪(3)饮食男女
李安导演的电影《饮食男女》开场惊艳,男主人公做饭的画面令人眼花缭乱、垂涎欲滴。网上有观众评论,三个女儿真幸福,有个会做美食的好爸爸,我附议。
饮食是大事,在我小时候,饮食也是难事。家务由母亲负责,她不怎么会做饭,就是打玉米面糊、炒家常菜,蒸发糕或馒头,美味谈不上,能吃饱就行。有一段时间,她也要出去工作,家里就剩下我和哥哥两个人,早晚全家一起吃,可中午放学回家就需要我们哥俩自己动手做饭吃。液化气是没有的,得自己生火做饭,依稀记得也就是胡乱炒熟一个菜,就着馒头囫囵吃完了事,好难。
我们没有像父辈一样经历过饥饿年代,但在学校的时候,总是很快就饿,上午最后一节课难熬,肚子咕咕叫,就盼着下课的铃声响起,回家吃饭,尽量吃得饱饱的,按现在的说法,吃了许多碳水,所谓营养无从谈起。 工作以后,除了自己做饭,下馆子的机会多了,或是同事邀请小酌或是出差在外就餐,感到外面的东西比自己做的好吃。普通的尖椒土豆丝到了厨师手里就变成了难得的美味,还有很下饭的麻婆豆腐也是必点菜肴。后来的嘴也吃刁了,发现这两个菜能做得特别合自己口味的就那么几家。广东的菜也传到北方来了,喜欢吃蚝油生菜。后来我去了广州,在那生活了二十多年,吃到了地道的广东菜,才知道蚝油生菜只是其最普通的菜品之一。
那些年,下的馆子往往是小区周边、商业街、公路旁,小而脏,破而臭。但要么因为食物做得好吃,要么价格便宜,要么二者兼而有之,总是少不了食客,甚至爆满要等。曾经住在小县城,电影院旁边有一个包子铺,小脏破臭,但包子确实好吃,又便宜,即使在大冬天的早上,买包子的人也会挤进去购买,其中也有我。哥哥在西北省会居住,有一次我去看他,他说有一家拌面做得特别好吃,我带你去。大黑天,他带我来到一个农贸市场,七拐八拐,走进一家面馆,灯光昏暗,空气污浊,用过的餐巾纸扔了一地,我们几乎是踩着这些餐巾纸吃了他说的好吃的面,现在,我只记得那些餐巾纸,面是什么味道说不出。
这些年,餐馆的卫生情况有些改善,但我已经很少下馆子了。为啥?吃不动了,加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,也怕吃多了于健康不利,所以更多的时候在家做着吃。有这样的话,饱暖思淫欲,富贵不能淫,前者说吃饱穿暖就想那事儿,后者反着看就是有钱有权了就可以随便做那事儿了,这“事儿”就是性,就和男女扯上关系。
孔老夫子早就看清楚了:食色,性也。前者关乎生存,后都关乎繁衍,都是头等大事,是人就绕不过去。在不谈性的男女关系中,男人要和女性搞好关系,感情第一道理第二,先动之以情,后晓之以理且用时要短。如果动之以情可以达到目的,晓之以理甚至都可以省掉,因为女人是感性的,讲究气顺,气顺了啥都好说,气不顺,请她配合难于上青天吧。
在涉及到性的男女关系中,那可复杂啦,远超出作者叙述的能力之外了,但在互联网产生以前的纸媒时代,我看报上登的刑事案件产生的原因中财和色占很大比例。色就是性关系,它固然有美好的一面,同时暗藏杀机,处理不好,真的要血溅五步,性命不保的。
郎才女貌,喜结连理,婚姻关系也有困境。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郎。选对配偶比中六合彩还要难,即便条件都满足,结婚时欢欢喜喜,随着岁月流逝,又觉得哪里不对劲。比如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里的石光荣,娶了文工团的媳妇像捡到了宝,但到晚年,当女儿问他们俩是否合适时,老石给出否定的答案,说明婚姻关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,起起伏伏,要处理的问题多极了,需要长久的耐心和包容,不然,走着走着就一拍两散了。
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。如果真是在吃着碗里的比如说素菜,两眼又踅摸着锅里的红烧肉,几乎没有什么风险,顶多被父母数落几句;可如果守着“碗里“的一个女人,又踅摸着”碗外“的女人,问题就复杂了,烦恼和风险都会增加。如此看来,处理饮食问题要比处理男女关系问题容易一些。